|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南京照相館》與《731》:重塑中國創傷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中國,二戰期間日軍在華暴行的記憶,始終是民族情感與歷史敘事交織的敏感地帶。每當相關事件被重新提起,往往會引發新一輪關於歷史創傷與民族情緒的輿論浪潮。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南京大屠殺”和侵華日軍731部隊的細菌戰。


今年夏秋的中國院線,兩部講述這段歷史的電影成為焦點。7月底上映的《南京照相館》在不到20天內錄得中國官方統計的逾20億人民幣票房,成為暑期檔最熱影片。而另一部《731》則一度被指因內容過於殘酷而延後上映,將在9月中旬登場。

在二戰結束8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兩部話題之作的推出時機不無象征意味。中國也不掩飾其歷史記憶講述背後包含的政治意義:《人民日報》評論稱《南京照相館》是以“情感互觸”喚醒歷史記憶以及年輕一代的“時代責任”,而《731》更是由東北多個省市宣傳部參與制作,政治訊號更為直接。


這些電影承載的不僅是對殘酷戰爭歷史的回望,也是當代中國如何向新一代觀眾講述和處理這些集體記憶的信號。

主旋律對抗否認主義

“這些電影常有‘主旋律’特性,”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中國文化學者白睿文(Michael Berry)向BBC中文表示,“不僅是娛樂作品,也被當作民族主義宣傳與教育工具”。

這位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指出,數十年來中國拍過多部講述南京大屠殺的主流電影,而這最新一部本質上是在沿用既有套路:以照片作為核心,透過虛構角色保存證據,從而向世界證明歷史的真實性。



《南京照相館》故事圍繞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拍下的照片展開。


《南京照相館》的故事線取材自大屠殺期間的兩名年輕中國人羅瑾和吳旋冒險保存日軍暴行照片的真實事件,敘事結構延續自1987年的電影《屠城血證》。兩部電影中,兩個真實人物都被虛構的多人角色取代。

“為什麼這麼多電影都執著於證據?”白睿文說,“很大原因是多年來日本方面多次否認南京暴行。”

從1990年右翼人士石原慎太郎稱南京事件為“捏造”,到2023年日本高級官員試圖否認大屠殺的存在,多年來日方的每一次否認都會激起中國方面的強烈反應。白睿文認為,這促使了這些電影總在反復強調證據。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我覺得這個趨向蠻悲哀,”他說,“好像在中國,南京大屠殺的整個文化論述有點走不出日本人否認的陰影。”

他表示,這種對證據的執著,陷入了“日本否認主義與中國證明之間的惡性循環”。

《南京照相館》上映後,日本有媒體和網民批評其渲染日軍暴行、煽動仇恨,並指控是“中國官方支持的反日宣傳”。《731》原定7月上映,但在傳出家長聯名抵制和日本外務省多次抗議等消息後延期,最終由《人民日報》宣布定檔9月18日上映,那是中國東北抗戰的紀念日。

白睿文說:“雙方都把這些電影當作文化武器來使用。”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6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